旅游为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提供了平台,为文化资源的开发提供了载体,这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和潜力;而中国对文化产业的大力扶持必将进一步加快文化旅游的发展。
旅游行业迎来发展好时光从1979年邓小平提出把旅游当作一个经济性的产业看,到2009年底国家确定把旅游作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来扶持,这中间跨越了30年。30年间,中国经济发展世界瞩目,已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,人们的消费也跨上了一个新台阶。旅游已经不再是人们的奢侈生活方式,旅游业的发展也进入黄金发展期。经过2009年一系列利好政策的相继出台,2010年以旅游、文化、体育等为代表的休闲相关领域进入了政策落实和细化阶段,同时一系列新的利好政策也逐步跟进。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,国内旅游行业总收入从1978年的23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11,600亿元,增长504倍,年复合增长率为23%。2000-2010十年间,我国国内旅游收入年复合增长率达14.8%。其中,2010年全年国内旅游人数21亿人次,比上年同期增长10.4%,实现旅游收入12580亿元,同比增长23.5%。据统计,2001年我国仅有4A级旅游景区187家,而2011年我国4A级旅游景区超过了2000家,其中还有120家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。截至目前,我国已成为亚洲最大的出境游市场,我国公民自费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已有141个,其中110个国家和地区已正式实施开放。据世界旅游组织估算,到2020年,中国出境旅游人数将超过1亿人次。据测算,我国旅游业增加值已占到GDP的4%以上,与旅游相关的行业超过110个。2010年,我国居民国内旅游消费达到12579.8亿元,占居民消费总支出的9.4%。目前,我国旅游直接从业人数超过1350万人,与旅游相关的就业人数约8000万人。经济的发展、消费结构的升级和交通便利性的提高,加之政策性东风的推动,旅游业迎来发展的好时光。
“十二五”旅游市场格局
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了《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》,明确提出要“积极发展旅游业”;《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》明确要求“全面发展国内旅游,积极发展入境旅游,有序发展出境旅游。坚持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并重,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,推进重点旅游区、旅游线路建设。推动旅游业特色化发展和旅游产品多样化发展,全面推动生态旅游,深度开发文化旅游,大力发展红色旅游。完善旅游服务体系,加强行业自律和诚信建设,提高旅游服务质量。”根据“十二五”规划,到2015年,旅游业总收入达到2.5万亿元,年均增长率为10%;国内旅游人数达到33亿人次,年均增长率为10%;入境旅游人数达到1.5亿人次,年均增长率为3%;旅游外汇收入达到580亿美元,年均增长率为5%;出境旅游人数达到8800万人次,年均增长率为9%;旅游业新增就业人数达到1650万人,每年新增旅游就业60万人。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提高到4.5%,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2%,旅游消费相当于居民消费总量的比例达到10%。“十二五”时期旅游市场格局的基本判断是:国内旅游仍将处于持续增长的成长期,入境旅游将进入平稳增长的成熟期,出境旅游将处于快速增长的培育期。“以国内旅游为重点,积极发展入境旅游,有序发展出境旅游”,是中国旅游业的科学发展战略。国内旅游着力于扩展消费需求和全面发展。主要表现为大力提升社会旅游消费意识,扩大国民休闲消费;深度开发长三角、珠三角、环渤海等三大主体市场;加快培育东部地区农村市场、二三线城市及中西部地区城市群等新兴市场;引导开发高端旅游市场;积极拓展农民、老年人、青少年等专项旅游市场;完善市场统计体系等六项工作。入境旅游着力于提升品质形象和积极发展。主要表现为着力巩固港澳台、日韩、俄罗斯、东南亚、西欧和北美、大洋洲等重点市场;加快开发东欧、南亚、中东、中亚等新兴市场;积极培育南美、非洲等潜在市场;创新宣传推广方式;加强对入境旅游市场的政策研究引导等五项工作。出境旅游着力于注重服务保障和有序发展。主要表现为加强出境游客权益保障、完善出境旅游公共服务体系、推进出境旅游规范化、发挥出境旅游综合带动功能等四项工作。世界旅游组织预测,到2015年,中国入境过夜旅游人次和出境旅游人次均可达到1亿人次,成为全球最大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国家和第四大旅游客源国;国内旅游将达到28亿人次,居民平均出游率2次,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。
旅游消费由观光向休闲度假提升
借鉴发达国家旅游消费经验,在人均GDP达到1,000美元时,一国的旅游消费开始启动,且主要以观光旅游为主;达到2,000美元后,休闲旅游开始启动;达到3,000美元时,休闲旅游成熟,度假旅游启动;当人均GDP达到5,000美元时,度假旅游成熟;其中,人均GDP3,000~5,000美元阶段是旅游消费的爆发性增长期。我国人均GDP在2008年已经超过3,000美元,目前正处于从3000美元向5000美元迈进的旅游消费爆发性增长的时期,虽然当前旅游消费仍以观光游为主,但休闲度假旅游需求启动迹象明显并成为2008年以来旅游行业新的增长亮点。伴随着出境游人数的增加,我国出境旅游消费日趋成熟。与西方游客相比,过去我国假日旅游消费的计划性较弱,具有“即兴消费”的特点。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不断提高,多达115天的法定节假日、5至10天的带薪休假等闲暇时间逐步增多,我国居民旅游需求正在发生结构性的转变,东部和中部发达城市居民不再满足于单纯的观光型旅游产品,其休闲度假旅游需求增长迅速,促进了以休闲度假产品为主的出境游市场的发展。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,旅游消费从观光型旅游开始,逐步趋向于有特色和个性化的休闲度假游和专项旅游。简言之,观光旅游是指欣赏自然景观和文化古迹、领略民俗风情,并以增长见识、开阔眼界和愉悦心情为主要目的。而度假旅游是指以消遣娱乐、康体健身、休憩疗养、放松身心为主要目的,到某一特定目的地进行较少流动性的旅游消费活动。相对于观光旅游而言,度假旅游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旅游形式,更强调安全、宁静的优美环境、丰富多彩的娱乐生活、增进身心健康的游憩设施和高品质的服务。2012年是国家旅游局正式履行国务院赋予的“引导休闲度假发展”职能的第二年。国家旅游局全面谋划、系统部署,加紧编制《国民旅游休闲纲要》,并将休闲发展纳入国家旅游业“十二五”规划。紧跟消费升级趋势,引导旅游消费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挺进。
文化是旅游的“灵魂”
人类的旅游活动与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,旅游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交流活动,一方面,从原始文化到现代文化都可以成为吸引游客的因素;另一方面,旅游又对文化产生深刻影响。游客不仅汲取旅游目的地的文化,同时也把自己生活地的文化带到目的地,使地区间的文化发生交流与融合。从旅游的对象角度看,人文旅游资源包含着社会政治、经济、历史、宗教、艺术和民俗风情等因素,这些都涉及社会文化因素。自然旅游资源一经开发包装,也总会打上某种社会文化印记。从旅游业角度看,旅游设施和服务融入了地域文化的沉淀和历史遗产的渗透,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个性,如饮食文化、礼仪文化等。从旅游者的出游目的到旅游过程中涉及的要素,文化贯穿始终,构成了旅游文化的本质属性。而从观光向度假休闲游的提升过程中,文化的特性更加明显。文化是旅游的“灵魂”,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,没有文化的旅游就没有魅力,而没有旅游的文化就会缺少活力。我国历史悠久,文物古迹、风俗民情等文化资源丰厚,文化既是旅游的最初动机,又是旅游的最终目的。文化是旅游的本质属性,旅游因为文化的渗透而变得丰富多彩,富有品位。旅游为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提供了平台,为文化资源的开发提供了载体,这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和潜力;而中国对文化产业的大力扶持必将进一步加快文化旅游的发展。
投资策略
我们给予2012旅游行业“强于大市”评级。2012年旅游天地有“文”乃大,选股着眼旅游消费升级,围绕两条主线进行:要么资源可垄断且文化底蕴深厚;要么商业模式可复制,扩张潜力大。推荐公司:宋城股份、峨眉山、黄山旅游、中国国旅和中青旅。 |